異位性皮膚炎

異位性皮膚炎的中醫療法

異位性皮膚炎多發於青春期前的兒童及少年,台灣十二歲以下孩童的罹患率約為五至十%,症狀就是癢,在四肢關節如膝蓋後側、手肘彎及頸部、背部最常見,在這些好發部位的皮膚往往顯得比較粗糙。 

異位性皮膚炎屬於遺傳性疾病,在傳統醫學中又名「浸淫瘡」、「四彎風」或「血風瘡」。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為脾虛胃熱,發病原因主要來自先天的胎毒遺熱,或後天脾胃失調,造成機體免疫力失衡,加上外邪侵擾誘發而致病。臨床上治療本病,以「脾主肌肉」及「肺主皮毛」兩個原則為用藥指導,從脾、肺兩臟入手,宣肺益脾,祛風清熱,除了止癢以外,更兼調理體質,以根本治療本病。

中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可以依體質分成三種證型:

脾胃濕熱型

常見於急性期,可用清熱利濕、祛風止癢藥治療,如消風散、甘露消毒丹,酌加土茯苓、白蘚皮等藥

血熱生風型

患者皮膚粗糙脫屑、抓破皮而出血結痂,可用清熱涼血藥治療,如溫清飲加生地、牡丹皮、赤芍等藥。

脾肺氣虛型

常見於慢性期,可用健脾益氣、除濕止癢藥來治療,如參苓白朮散、平胃散等方,並酌加蟬蛻、防風、荊芥等藥。

賴清旭醫師提醒:

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困擾小朋友及家長的過敏性皮膚病,因為其反覆發作的特性,也讓許多醫師傷透腦筋。

 

其實要有效治療異位性皮膚炎,現在已經有療效顯著的純中藥外敷藥在臨床上應用,這些藥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,卻有相近、甚至超越類固醇的療效,其對病情的改善速度也讓人很有「感覺」。但是整體而言,完整的治療還是需要病患、家長及醫師三方面協同配合,除了病患按時吃藥、擦藥、控制飲食、規律作息之外,家長要不厭其煩,給予耐心鼓勵與支持協助。如果患者本身已經是成年人,那就更需要患者自己的決心,確實遵守醫囑,這樣就能得到預期的療效。

 

臨床上看過太多案例,凡是越有決心治病的、配合度越高的患者,療效就越好,進步就越快;如果是半信半疑,吃藥、擦藥一天捕魚,三天曬網的人,或是飲食隨性,不加節制的患者,可以想見效果就會打折扣了。

返回頂端